
不合格品:
可疑品;
报废品;
可以返工返修的不符合品;
实施和应用:
识别、统一定义并不断更新出现的新缺陷(BIQS-1);
基于历史数据对缺陷设定合理的报警限和升级流程并全员理解;
建立产品缺陷实时记录/展示系统;
实时记录并跟踪所有缺陷的出现情况(如数量等);
触发报警限立即报警;
对发生的报警问题立即响应和处置(基于反应计划);
触发升级报警限,立即升级报警;
对升级报警问题立即响应和处置;
持续优化报警和升级流程;
报警限、升级处置流程、反应计划等;
报警限设定关注点:
正常生产工序层级(操作工)报警限的设定:
基于对应工序:
发生缺陷的风险(失效严重度);
实际过程能力或控制能力或过程的历史数据(缺陷出现数/频次);
缺陷被发现的可能性(探测度);
一般表现形式为:缺陷和对应缺陷的数量
有效区分并设定正常检验工序和特殊工序报警限;
CARE、终检、GP12、内部验证岗位或其他类型的特殊岗位报警限一般为“1”;
报警限设定关注点:
各管理层级报警限(升级条件)的设定:
从管理基层开始到最高管理层,逐级设定;
明确定义并设定合理的各层级报警响应人,以确保对报警问题的及时有效响应、解决和跟踪关闭;
特别关注对基层管理人员报警限的设定和报警意识的培养;
缺陷风险(失效严重度) ;
缺陷重复发生的次数和或间隔时间;
对生产的影响(停线时间);
明确定义的各层级升级响应人员;
管理层重视、全员有效培训和遵守应用是有效应用的保证;
定期评审并优化报警限的设定;
完整保留问题报警、升级和处置记录:
清晰、完整的问题描述:
如:时间、地点、发现人、异常现象、异常数量/发生次数/导致的风险;
有效的响应/升级记录:
如:报警/升级响应人,时间;
完整的处置记录:
如:
措施/行动计划;
实施责任人;
断点信息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