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案例1: 要求没有描述成产品要求, 而是探测措施。
结论:要求必须是产品要求,可以在每个工序完成后,对比产品变化 ,来确要求。
案例2: 潜在失效后果应分析到产品所有流转过程,整车和最终使用者
结论:每个失效的后果必须体现产品所有流转的过程,并且根据所产生的后果,给出准确的评价。要尽可能有标准和尽可能统一标准来描述。
分值 | 严重度S | |
产品/顾客 | GM/工厂 | |
10 | 无警告安全问题 | 无警告安全问题 |
9 | 有警告安全问题 | 有警告安全问题 |
8 | 主要功能100%丧失 | 100%报废,停线 |
7 | 主要功能部分丧失 | 部分报废 |
6 | 次要功能100%丧失 | 100%线下返修 |
5 | 次要功能部分丧失 | 部分线下返修 |
4 | 外观或异响75%察觉 | 100%线上返修 |
3 | 外观或异响50%察觉 | 部分线上返修 |
2 | 外观或异响25%察觉 | 少量线上返修 |
1 | 无影响 | 无影响 |
结论:产品/顾客的分析主体是车或者车的使用者,GM/工厂的分析主体是GM整车的生产线和供应商或者中间过程的生产线。 关注生产线是否能够 正常运行。
案例3: 失效模式必须是对要求的否定,最好加上对产品的影响
结论:失效是要求的直接否定,这样会文件的整体描述更加直观。如果能加上失效的影响,对阅读及使用者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
案例4: 分类必须与DFMEA 和KCDS 相对应
结论:KCDS 必须要与PFMEA 、DFMEA 相匹配。
案例5: 原因的描述必须要用相关工具(如)5 WHY ,分析到不能再分解,并且能被现场执行。
结论:每个原因必须从人、机、料、法、环来分析,并且是分析到可操作的层面。
案例6: 频度O没有数据支持
结论: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和数据统计给出频度,当无记录时可以用4/5。
案例7: 预防措施与原因不对应。探测措施被认为是预防问题
结论:预防措施是发生在根本原因发生前, 探测措施是根本原因发生后。
案例8: 探测措施汇总不全, 不能完全描述出所有的探测措施
分值 | 探测度D | |
10 | 无探测手段 | |
9 | 目测 | 抽检 |
8 | 100%线下检验 | |
7 | 100%线上检验 | |
8 | 定性 (止通规、检具) | 抽检 |
7 | 100%线下检验 | |
6 | 100%线上检验 | |
7 | 定量 (量具) | 抽检 |
6 | 100%线下检验 | |
5 | 100%线上检验,但只有报警没有办法对故障件采任何措施 | |
5 | 设备或者定量的量具 | 100%线上检验,但只有报警没有办法对故障件采任何措施 |
4 | 100%线上检验, 有报警能保证故障件不流到下一个过程 | |
3 | 100%线上检验, 有报警,有措施保证故障件在本工序被发现 | |
2 | 在本工序有100%的探测手段,发现根本原因,不能产生不合格品 | |
1 | 失效模式不可能发生 |
案例9: 检验工位的要求描述不全
结论:检验岗位的要求是检验的结果正确,不合格品被隔离,检验后对产品无损伤。 这些是推荐要求,不限于此,要从实际出发,汇总所有的检验岗位要求。

